"小额工匠"解决村级工程"老大难"
“像这样的道路硬化,按照以往的工程招标大概需要一个多月。现在镇里实施了‘小额工匠’工程,从招标到完成修建,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天,项目推进快、质量好不说,费用也节省了不少。”走进澧浦镇澧浦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勇指着村口一条新完工的道路说。
看到王勇舒展的眉头,我不禁回想起这几年村干部们埋怨村级工程“老大难”问题的情景:“村里一个小项目总共没多少钱,还得招投标,各种程序走下来,真正花费在工程建设上的费用大打折扣。”“村级项目金额小,有资质的单位中标后不愿意做,最后还是分包给本地的施工队。”“村里的一些工程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但是现在流程复杂,导致整个项目完成的周期较长。”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村级工程普遍存在成本高、管理乱、周期长、转包多、质量差、报账难、质保弱等“老大难”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逐一研判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镇党委决策提供依据。镇政府根据区工程建设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招标投标管理有关要求,制定出台了澧浦镇限额以下小额工程工匠管理细则,明确项目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不含)以下的小额简易工程,辖区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匠均可承接。由村级工程“全周期”管理平台发布发包公告,“小额工匠”线上报名,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经比价、评定等方式最终确定承接方,有效避免了常规招投标中因违法转包、分包带来的廉政风险和成本虚高等问题。
制度有了,监管载体也要跟上。我们结合澧浦镇村级工程“全周期”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小额工匠”项目备案、准备、启动、施工、竣工验收、质保复核等各环节清晰可控、流程可溯,项目用户端操作简单、节约时间,村级工程管理实现了从“财务结果公开”到“全周期公开”的转变。
“小额工匠”是乡村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保证工匠入库的公平性和优质性,镇纪委监督推动设立了“小额工匠名录库”,报名的“小额工匠”须通过自主学习及相关培训考试,并符合“三有两无”标准,即有工商登记、有施工工具、有安全保险、无违法记录、无不良征信,才能入库。
谈及“小额工匠”制度,澧浦镇琐园村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站长严根月表示:“工匠一般都是本地人,对各个村子的情况都比较了解,项目做成后,村民的评价关系到他们的信誉,因此他们对待项目更加认真。”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工程”连着“大民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小额工匠”工程创新管理为契机,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质效,确保村级有限的集体资金用在“刀刃”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纪委 周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