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史镜鉴 正文

白牛居士重农事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秦路炜 发布时间: 2024-09-29 10:06:00
分享至:
2024-09-29 10:06: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公园内有一座楼,因六位著名词家的缘聚而得名“六客堂”,分别是苏轼、张先、陈舜俞、杨绘、李常、刘述。其中陈舜俞(1026年—1076年)是湖州人,是北宋著名诗人。

  陈舜俞一生仕途坎坷,官职虽然不高,但始终关怀苍生、心忧天下,在宋代群星璀璨的星空中,他或许并不起眼,但他的故事,不应被湮没。现在,我们便把他的故事道来。

  “吾家崛起蓬蒿间”,此语道出陈舜俞的家境。陈舜俞到了入学的年纪,家中却拿不出足够的学费,但陈家十分重视教育,最后典押衣物支持陈舜俞学习。当时湖州文风兴盛,湖州州学由大儒胡瑗主讲,慕其名而来者颇多。陈舜俞师从胡瑗,受益良多。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陈舜俞登进士,嘉祐四年(1059年),他又中制科第一,制科是特别设置的选拔优才的考试,不定期,规格高。陈舜俞为范仲淹欣赏,成为他的女婿,并与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名贤往来甚密。

  陈舜俞一直怀有“学成济民”的理想。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突出,以至于让人容易忽视他的经世之才。

  自嘉祐三年(1058年)起,陈舜俞不断向朝廷陈言,阐述“富教相济”的政治理念。这是他面对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古有“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各司其职,尽管在古人看来,“四民”有劳心者、劳力者的高下之别,但也认为离开任何一个阶层,社会都不能正常运转,尤其农民为其他几个阶层提供了粮食,从而使其他几个阶层的生存成为可能。

  北宋社会,“四民”变成了“六民”甚至“八民”,如陈舜俞自己所说,“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四民”之外,老、佛为宗教人士,兵为士兵,北宋始终为冗兵问题困扰,至于游手就是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之徒。原本“四民”之中,农民的产出只需供养另外三个阶层,现在需要多供养四个阶层,这就意味着农民的负担加重了,因此陈舜俞疾呼“生民之困,无甚于农”。

  陈舜俞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更多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而不是成为寄食者,增加粮食产出并减少消耗,既要“富民”,也要“教民”。而要“教民”当然以儒家礼义为内容,反对佛老之教的扩张。虽然陈舜俞不曾身居高位,但他敏锐觉察到社会弊端,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视野宏阔,尽展一片为国分忧之心。

  熙宁三年(1070年),陈舜俞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他为民请命,请求废除会增加农民负担的政策未能成功,被贬监南康军盐酒税。后遇赦,隐居于枫泾白牛村,日与青山绿水为伴。

  “爱此原野间,山静溪水绿。人家买良田,岁取十千谷。我耕山下土,所获亦以足。”陈舜俞不羡慕别人的良田千亩,他只需一块很小的、质量也不很好的田养活自己和家人即可。在这首《廉溪》中,陈舜俞表达出自己虽遭贬谪,却清廉无改、刚正无悔。

  陈舜俞一生正心明道,位卑未泯济民志。于国家,他是出于公心的进言者;于家乡,他是传承“明体达用”的湖学中坚;于百姓,他是“廉不言贫”且“勤不言苦”的清士。

  陈舜俞去世后,苏轼于悲痛中写下祭文,称他“学术才能兼百人之器,慨然将以身任天下之事”;司马光赋诗吊唁:“海隅方万里,豪俊几何人。百汰求才尽,三薰得士新”。百姓则以陈舜俞的名号“白牛居士”来命名一座水木明瑟的古镇,即枫泾白牛村,以此表达对陈舜俞高风亮节的敬怀。

【编辑】:秦路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