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史镜鉴 正文

凛凛清风思云庄

走进山东济南张养浩纪念馆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宁 王洁 发布时间: 2025-01-17 15:14:00
2025-01-17 15:14:00

  家风传承 勤俭起家

  济南城北,云锦湖畔,文忠园旁,一座充满文化韵味的仿古风格庭院——张养浩纪念馆正开轩迎客。张养浩纪念馆于2024年9月建成开放,建筑风格融合元代“大气简洁、空间开阔、去华从简”的特色,采用“一心、三进”式院落空间布局,气势雄浑庄重。纪念馆系统展示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为政思想和文学成就,成为连接古今、展现济南名士风骨的新地标。

  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这座沉淀着2600余年历史风霜的古城,以其独有的山峦泉涌、湖光河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编织出一幅幅名士画卷。在众多济南名士中,元代名臣、文坛大家张养浩是杰出代表。他以文章、政事、功业彪炳史册,一身清廉正气、满腹经纶才情,“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堪称泉城先贤闻达之翘楚。尤其是他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穿越千百年,至今仍回响在耳畔。

  跟随讲解员,我们看到序厅右侧展示着《元史·张养浩传》与《文忠张公神道碑》原文,这是今人了解张养浩生平的重要材料。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他出生于济南一个平民家庭,祖父、父亲除关注他的学业外,从幼年起就特别注重对他进行创业艰难的教育,告诫张养浩要牢记“以艰难勤俭起家”的家训,为他日后从政关心民生、为民请命埋下种子。

  张养浩天资聪颖,幼习儒业,刻苦好学,志向远大。从圣贤的教诲中,他初步懂得了什么是“民本”,什么是“仁爱”。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家人担心他学习过于用功而损害身体,希望他不要这么用功,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白天默诵习得的文章,晚上家里人就寝之后,继续挑灯夜读。

  展厅内展示了张养浩的《白云楼赋》:“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白云楼何其壮观,张养浩想到了建立此楼的张荣,他曾被忽必烈封为“济南公”:“朱帘香歇桂花老,金铺色暗苔痕青。长歌慷慨吊陈迹,风动仿佛来英灵……”

  十九岁的张养浩在济南游珍珠泉、登白云楼,以神来之笔写下《白云楼赋》,稽古揆今,发微抉隐,凭吊奇秀山水,赞颂英雄豪杰,大气磅礴,颇有《滕王阁序》之神韵,一时洛阳纸贵,名动四方。时任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此赋,破例接见了年轻的张养浩,并举荐他出任东平学正,张养浩自此踏入仕途。

  此后,他三入宪台,三任礼部,三居中书省,又主政县邑,掌柄礼闱,差遣南北,扈从两都,由台掾至参议,前后为政达三十余年。无论身居中枢还是在地方为官,他长养浩然之气,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勤于政务,为官清廉,集君子本色、仁者情怀、士大夫担当于一体。

  忧心国事 鞠躬尽瘁

  张养浩洁身自律,甘于清苦。在任礼部令史五年后,张养浩改任御史台掾。对他颇为欣赏的不忽木,任平章军国政事兼御史中丞。有一回,不忽木得知张养浩因病在家休养,前去探望。看到张养浩居室简陋,没有华丽的装饰与陈设,“四顾壁立”,脱口称赞道:“此真台掾也。”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选授东昌路堂邑县(在今山东聊城)尹。初到堂邑,他听闻县吏说县衙官舍不吉利,住在这里的人没有不遭殃的。经过调查,他确信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是因为前几任官员不能洁身自好,因贪贿而被罢官。张养浩内心坦荡无私,坚持住进官衙办公,并以东汉廉吏杨震的典故,特意将居室命名为“四知堂”,表明他仰慕先贤、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堂邑县水灾连年,加上前任县尹荒于政务,张养浩深感“一县安危任不轻”。他以民生为先,减免赋役,发展生产,加强教化,整顿治安。经过三年努力,堂邑出现了“田者赢,工贩者足,老幼服于礼节”的局面。当地百姓感念张养浩,在其卸任后为之立碑,歌颂其德政。

  而张养浩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堂邑的这三年呢?在展厅一角,展示了张养浩所作的《公退书四知堂壁》:“邑壮怜才弱,官微虑患深。韦弦千古意,冰檗一生心。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堂邑县尹虽然官职不高,但事务繁多、责任重大,为了一县百姓之安乐,他操劳到头发都白了。“韦弦”出自《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来多用“韦弦”表示来自外界的教益,古人自警之辞常用此语。张养浩以陶渊明、杨震等前贤为榜样,细心呵护一颗冰心,拒绝其受到任何污染。

  张养浩忧心国事,敢于直言,至大三年(1310年),身为监察御史,他上《时政书》,指出其时存在赏赐太侈、风俗太靡等弊端,要求改革,言皆切直,却为权贵所忌,险遭惨祸,罢官后一度化名隐遁。

  对汉文化有较深了解的元仁宗即位后,张养浩再度获任官职。其间,张养浩以礼部侍郎身份,与元明善等人主持了元朝恢复科举后的首次考试,选拔出了张起岩、许有壬、黄溍、欧阳玄等人才。考试结束后,有进士要登门致谢,他谢绝不受,书《免谢帖》示众,“诸公但思至公血诚以报国政,自不必谢仆,仆亦不敢受诸公之谢也。”他认为科举是为国选拔人才,而不是结成座主与门生这样的私人关系,从而变公为私。

  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元英宗即位,张养浩以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听闻为庆祝英宗即位后首个元宵节,皇宫计划建造大型灯山,他上《谏灯山疏》,指出不应过于铺张,行如此浮华之事,而要崇俭虑远。英宗读后先是大怒,后转怒为喜,说:“非张希孟不敢言”,遂罢灯山。

  张养浩建言罢灯山,虽获成功,但他承担的风险可谓不小。此时,父亲病重的消息从济南传来,激发了他的归隐之念。张养浩遂以亲老归养为名,辞官回乡,隐居八年,七聘不出。

  元文宗即位之初,关中地区连年大旱,饥民相食,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命他前去赈灾。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虽年已六十,却立即散尽家财,辞别亲人,“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在陕西赈灾的四个月中,张养浩一直在府衙日夜操劳,多方筹粮,开设粥棚,发放药物,厘定钞值,没有丝毫懈怠。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至顺二年(1331年),朝廷追封张养浩“滨国公”,谥“文忠”,赐庙长安,使关中民众得以时常祭奠。在张养浩的家乡济南也为之建立祠堂,名为“张文忠公祠”。元代文学大家苏天爵赞扬张养浩:“其牧民则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曹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明代济南人、官至吏部尚书的尹旻评价道:“凛凛清风,绰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今昔罕俪。”

  三事忠告 廉以律身

  在张养浩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六个不同版本《三事忠告》的复制本。作为政治家,张养浩坚持立德立功立言,总结自己不同时期的从政心得,写成《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三部著作,合称《为政忠告》,或称《三事忠告》。

  《牧民忠告》系张养浩总结任地方官经验而撰,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为核心思想。《牧民忠告》开篇提到,当任命下来时,应扪心自问自己有何才能,能够胜任此职,“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汝容”,如果当官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思如何报国,天将不容。

  《风宪忠告》系总结任监察御史的经验而撰,以执法为公为核心思想,强调监察官员应谨守廉洁。他举包拯任职端州“岁满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李及任职杭州“丝馈缕谒不逮门”的故事,认为“古人持身之廉如此,况在风宪,其所行州郡,敢假分毫之物以自溷哉!”“自溷”一词,尤为激切,风宪之官要是持身不廉,接受巡行州县官员的贿赂,实在是自甘堕落、自毁长城。

  《庙堂忠告》系总结三次在中书省任职的经验而撰,以重民、用贤为核心思想。《庙堂忠告》以“修身”开篇,官职越高,越要注意修身。张养浩认为应当“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与之相反的是,“徇私忘公,贪无纪极,不戒覆车,靡思报国,如是则恶名随焉,众毁归焉”。以修身为基础,才能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

  《三事忠告》集中展现了张养浩在坚守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奉行的为政之德、为政之道和为政之术,堪称古代为官者的教科书,学术界亦称其为中国古代官箴书中的“扛鼎之作”。《三事忠告》流传数百年而不衰,不仅影响当世,而且传扬后世,远播海外。明人张纶称赞:“张文忠公《三事忠告》,诚有位者之良规。观其在守令,则有守令之式;居台宪,则有台宪之箴;为宰相,则有宰相之谟。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考其为人,能竭忠徇国,正大光明,无一行不践其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有如下评价:“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阔。盖养浩留心实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

  不仅如此,张养浩还是元代雄踞文坛的名家,诗词曲文俱佳,尤其是其散曲创作,造诣精深,其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曲石破天惊,成为千古绝唱。

  张养浩对家乡的湖光山色充满深情。他遍游家乡名泉、名山、名亭、名楼,写下大量描写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他在诗中为泉城风景获赞不够而鸣不平,“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对济南的人物也大加称赏,“风烟谁道江南好,人物都传海右高”。趵突泉、大明湖、历下亭、龙洞、华不注山、标山等,都因他的吟咏而更加璀璨。清人周永年在《重刊归田类稿序》中称赞他“家于云庄,辞聘侍亲者十余年,于环城之溪光山色,刻画清新,为诸家所未及”。

  在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以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张养浩纪念馆收集了各类文物史料、遗迹遗物等,通过多媒体沉浸空间和互动画卷等现代展陈方式,展现一代名臣张养浩的风采,同时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张养浩的故事讲给党员干部和群众听。

  时光飞逝,舟楫匆匆,七百载风雨倏然行过。张养浩“竭忠徇国”“节全始终”,风范长存七百年,不仅令泉城增辉,也为廉洁文化增辉。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纪委监委)

【编辑】:张宁 王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