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勤廉楷模 正文

铁肩担责守初心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镇江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陈功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11-17 10:26:00     字体: [] [ ] [ ]
2025-11-17 10:26:0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远航 自江苏镇江报道

 

  图为陈功(左)正在与同事研究案件办理情况。罗潇 摄

  在江苏省镇江市纪检监察系统,陈功的名字常与“硬骨头”“铁肩膀”连在一起。工作在执纪执法一线二十余载,他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啃下”复杂案件,以“边学边干、敢闯敢试”的拼劲破解监督难题,更以“手把手传帮带”的耐心带出能打硬仗的队伍。

  陈功自2006年12月开始在乡镇从事纪检工作,2008年4月调入镇江市纪委,先后从事审查调查、党风政风监督等工作。2022年9月,陈功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近日,记者走进镇江市纪委监委,与陈功和他的同事们深入交流,倾听那些在监督执纪执法一线书写的奋斗故事。

  越难越要上

  面对难啃的案件,陈功的选择从不含糊——“越难越要上”。这句简短的话,是他二十余年办案生涯的高频词,更是他直面挑战的行动指南。

  2013年,某国企负责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交办至陈功手中。涉案人凭借盘根错节的人脉、17家关联公司的复杂账目,使其长期逃避调查。当领导将该案交到陈功手中时,各种“善意劝告”接踵而至:“这人后台硬,别太较真”“时间长、账目乱,定性难度大”。但陈功只回应了一句:“越难越要上,不然对不起肩上的责任。”

  出于保密要求,他需全程负责主谈,其余人员仅协助配合。纸质账本堆满了小半个房间,每页都可能藏着关键线索。那段时间,陈功白天与涉案人斗智斗勇,从语气变化里找破绽;晚上对着账本逐条核查,在数字洪流中捋资金流向。连续89天,他吃住都在办案点,最终通过一笔异常资金锁定铁证。涉案人低头认罪时感慨:“这17家公司的资金往来,感觉你比我还清楚。”

  这股拼劲,在陈功身上一以贯之。2018年1月,镇江市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当年6月,第一例留置案件便落在时任第二审查调查室主任的陈功肩上。面对“第一”背后的艰辛,他自信地表示:“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政策文件里,逐字研究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又赴省纪委监委专程请教,然后结合镇江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从留置决定书的起草格式,到办案点的监控布置、医疗保障,再到谈话过程中的风险预案,他都逐一细化完善。三个月后,该案顺利移送起诉且依法办结,而且还创设了一整套镇江办理留置案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机制。

  勇于破难题

  在同事眼里,陈功不仅是“敢啃硬骨头”的办案能手,更是“善解难题”的改革闯将。他的秘诀,藏在“随时学、反复学”的坚持里,更体现在“敢突破、善创新”的实践中。

  2019年,三起重大留置案件同时交办,其中2件涉及省属国有企业,1件涉及矿产领域,部门人手紧张的问题瞬间凸显。陈功通过反复琢磨、反复论证,创新性提出“室+县”联合办案模式,既整合资源,又能让基层干部在实战中学习。最终,三案共留置5人,为省纪委监委揭开某国企腐败窝案夯实了基础,基层办案骨干也在实战中得到快速成长。

  这种创新能力,源于他对业务的极致钻研。市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杨帆曾与陈功在党风政风监督室共事,他回忆道:“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政策性强、文字要求高、综合协调要求也高。陈书记从专职办案部门到党风政风监督室主持工作,进入状态非常迅速,几乎没有过渡期,来了就能立即上手。”据杨帆观察,陈功白天忙于工作,晚上便在办公室学习,下班总是很晚。

  在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期间,为落实脱贫攻坚专责监督,陈功带着团队跑遍全市所有经济薄弱村。田间地头的泥土沾了裤脚,农户家的板凳坐热了又凉。他不仅摸清了全市扶贫人口、资金使用的底数,还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推动开展“三治理一挂牌”行动——聚焦扶贫领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发放三个重点领域问题治理,同时对农村基层“微腐败”挂牌督办。当扶贫办工作人员惊讶于纪检监察干部对相关数据“如数家珍”时,陈功笑着说:“跑遍了,心里自然就有底了。”

  面对复杂案件,陈功的学习能力更让人佩服。2020年办理某融资领域案件时,信托、债券等专业术语让专案组成员犯了难。陈功提前请了专业老师为团队授课,进入办案点后,他白天带队谈话,晚上学习金融知识,分享学习笔记。市纪委监委第一审查调查室副主任曹汉卿回忆:“第一天讨论时还不熟悉的术语,第二天他就能精准用在谈话里。”靠着这股“边学边干”的劲头,团队一周内吃透专业知识,最终案件顺利办结,追回损失4.2亿元。

  悉心“传帮带”

  “陈书记是我们的‘定海神针’。”这是同事们提起陈功时,常说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手把手传帮带”,把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干部。

  2024年镇江市纪委监委查办市交通运输局余某案件时,涉案人编织了15年的利益网络错综复杂,专案组接连多日没有突破,第四审查调查室副主任解陈燕当时压力很大。陈功每天晚上都到办案点,和大家一起复盘案情、分析难点。“他会听我们汇报谈话细节,还会现场旁听,然后给我们指出可以深挖的地方。”专案组很快找到突破口,案件顺利推进。解陈燕说:“有他在,再难的案子也觉得有底气。”

  这种“手把手”的指导,在陈功的工作中已成常态。第三审查调查室三级主任科员赵鹏飞记得,在一次赴外地与相关涉案人员谈话取证陷入僵局时,接到了陈功的电话。“陈书记在电话里教我怎么保持谈话节奏、怎么找突破口,并一直关注进展。”在陈功的指导下,赵鹏飞最终顺利推进案件,后来再遇到难题,也能冷静应对。

  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黄鑫华则感慨:“陈书记布置工作的同时,也会教我们方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期间,问题线索来源成了难题,陈功带着大家逐一梳理。“怎么起底问题线索、怎么研判、如何处置、如何拓展,陈功书记带着我们一个线索一个线索分析。”跟着陈功分析多了,黄鑫华慢慢摸清了问题线索研判的规律,工作越来越顺手。

  “我刚工作时也遇过难题,当时领导不仅没给我压力,晚上还到办案点来帮我分析案情。”陈功说,自己现在做的,不过是一脉相传。在他看来,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需要淬炼,“得给年轻人时间和机会,手把手教方法,他们就能很快独当一面”。

  如今,陈功带出的干部大多成了业务骨干,有的挑起了部门重担,有的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而他依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习惯——桌上的书籍随时翻看,有难啃的案子还是冲在前面,遇到年轻干部请教依旧耐心指导。

  “纪检监察干部是‘打铁的人’,要成为‘铁打的人’。”这是陈功的老领导教给他的话。二十余载过去,他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也把这份担当与坚守,传给了更多执纪一线的“后来人”。


  记者手记 | 以学立身 以责履职

  走进陈功办公室,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他案头那四摞材料——两摞是业务书籍,两摞是文件规范。他说:“这些都是工具书,放在手边,方便随时学、反复学。”

  刚接触纪检监察工作时,陈功也有过本领恐慌。他把下班后的时间都泡在办公室,除了学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抽时间学习审计、税收、财务、心理等。“对办案有帮助的,我都学。”

  每个案子办完,陈功都要进行复盘。分析案件的规律、特点、手法,抓到突破案件的核心,还要记录团队成员分享的经验。笔记本写满了好几本,他办案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实战中的坚持,更让这份底气化作了破局的力量。有次面对四个月不开口的被留置对象,陈功没有放弃,每天对着谈话记录分析心理,从家庭情况到工作经历逐一审视,白天谈不拢就晚上复盘,终于在不懈坚持下找到突破口。“敢想敢试,不怕失败,坚持不懈,事情才能做成。”

  陈功看着儒雅、说话温和,可同事们提起他,说得最多的却是作风硬:“陈书记办案从不考虑利益链有多复杂、后台有多硬。”“陈书记不畏难,不怕得罪人,不怕影响自己,只考虑案件本身。”“陈书记为人低调、谦逊,工作兢兢业业。”“陈书记没有什么应酬和交际,他以身作则,一直以来都这样。”这些细碎的评价,拼凑出了陈功的模样——以儒雅之姿守初心,以刚硬之风护正义,将纪检监察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刻进了每一份坚守里。(刘远航)

【编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