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政文苑 正文

灵秀濯港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良 发布时间: 2023-12-29 09:32:00
2023-12-29 09:32:00

  打开卫星地图,聚焦长江与大别山,不难发现一个县邑——湖北黄梅。从大别山走向看,黄梅以西的山脉是西北走向,与长江并行;黄梅以东的山脉是东北走向,也与长江并行。山形、水势,在黄梅出现转折,构成一个节点,而邑中重镇濯港,恰好位于节点之上,这是人杰地灵、风景秀美的鱼米之乡。

  一

  清晨,太阳缓缓升起,霞光洒满大地。

  走在濯港老街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派繁华景象。这条主街,与105国道重叠,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街道两边徽派房屋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马头墙,与水面倒影相辉映,好似一幅水墨画卷。人行步道上,男女老幼熙来攘往,或上班,或上学,或办事,各自奔忙。

  吃早餐,濯港人叫过早。在此过早,以吃米粑为宜,吃着香甜可口的米粑,喝一碗粥或豆浆,配上一碟小菜,何其惬意。

  “弯到濯港吃大粑”,这是黄梅流行的一句俗话,说的是黄梅人宁愿多走路,也要到濯港品尝大粑。濯港大粑,由大米磨成粉做成粑,纯大米制成叫米粑,掺和菜或苕,就叫菜粑、苕粑。濯港人四季做粑,诸如黏米粑、糯米粑、芥菜粑、苕粑、荞麦粑等,依照物产季节及不同需要而制作。比如,芥菜粑用于防治生疮,糯米粑晒干储藏,便于冬日食用。

  濯港大粑大受欢迎,关键在于香甜可口、价廉物美,归根到底是这片土地的馈赠。洪荒时期,这片土地多半隐藏于九江之中。上古九江而非今日九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长江在黄梅境内分多个支流汇入彭蠡泽,故有九江之称。《尚书·禹贡》所提到“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其故事就发生在黄梅。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流裹挟泥沙,这里便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

  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濯港成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肥沃的土地,适宜种水稻,亩产历来很高;种瓜果、蔬菜,拿出少量田地,就能满足自家所需。河湖沟汊,处处见鱼虾,随时可捕捞。若不出现江河溃堤,濯港几乎旱涝保收,仓廪充足。

  大自然,不仅给予濯港丰厚的物产馈赠,而且幻化出一道道的靓丽风景:春天,大片的油菜,从绿油油到金灿灿,恰似春姑娘更换时装,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秋天,无边的水稻,从稻花飘香到遍地金黄,给人带来丰收的喜悦与希望。

  过了早,沿街南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离母墩。这是唐代高僧弘忍出家之处,后人在此建有寺庙,以资纪念。弘忍生于濯港,入佛门后传承达摩禅学,创立东山法门,被奉为中国禅宗五祖。弘忍晚年拟将衣钵传给弟子,就让他们写诗以观其道行。弟子神秀在墙壁题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弟子慧能则随口吟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悟得更透,于是将衣钵传给慧能。

  生活千姿百态,人心不免受外界诱惑,惹上尘埃。品读这两首诗,我有所感悟:只要时常将心灵的灰尘打扫,就会多些宁静,少些烦恼。

  二

  犬吠鸡鸣,炊烟升腾。在乡村,这种场景随处可见,并不新鲜。

  然而,很久以前,濯港这片土地就升起了第一缕炊烟,着实令人感到自豪与惊喜。

  1993年在兴修京九铁路过程中,于濯港焦墩地下挖掘,竟然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龙和一些生活陶器。一时间,考古界为之震动,经权威机构鉴定,这条石龙约有六千余年历史,不愧为“长江流域第一龙”。石龙摆放之处为祭祀场所,由焦土(类似水泥)铺筑,仅此,也是了不起的成就。看来,濯港这片故土很早就升起第一缕炊烟,迎来了第一缕文明的曙光。

  如今,濯港农家大都用上天然气或液化气,只有少数老人还在烧柴火做饭,一则出于习惯,二则出于节俭,故而还有炊烟升起。或许哪一天,柴火终究被天然气、液化气或电取代,但只要有人居住,就有人间烟火的味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循着黄梅戏的唱腔,我走进了濯港丁字街村。只见村口的老树下,两位中年男女正在对唱,三位老年人拉二胡伴奏,还有一些村民围观。唱戏的颇为入迷,声情并茂,有模有样,拉二胡的也非常投入,摇头晃脑。乍一听,以为他们是专业演员,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这里的村民,只是喜好弹唱,自娱自乐,丰富业余生活。

  黄梅也是黄梅戏之乡,“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说到黄梅戏,与明代大儒瞿九思颇有渊源。据史料记载,瞿九思出生于濯港瞿大垅村,是知名理学家,且精通音律,他搜集编纂的《化民成俗歌》,当时就为乡民所传唱,为后来黄梅戏的演化与发展开了先河。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句,也是曹雪芹所向往的美好愿景。其实,曹雪芹所处的康乾盛世,并没有消除饥馑。也只有在今天,因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美好的愿景得以实现,农民可以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开心地娱乐休闲。

  当然,衣食无忧之外,人还有更高的追求。自古以来,濯港人注重耕读传家,孕育出不少英才。且不说南宋时期濯港刘氏家族“一门四进士”,也不说明清时期濯港涌现出瞿九思、喻文鏊等文化名家,就说改革开放之后,从濯港走出的各类英才不计其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能人,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泥瓦匠、种田人出身,经过摸爬滚打,辛勤打拼,成为企业家的大有人在。事业有成的他们对故土常怀感恩之心,并热情回报家乡。栗林村就有一位农民企业家,出资打造了颇具“水乡特色、吴楚风情”的太白小镇。

  太白小镇村庄环抱,田畴阡陌,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栋栋明清风格的房屋与优雅别致的园林相映成趣;还有农耕文化博物馆、黄梅大戏台、植物迷宫、花卉苗圃观赏区、民宿酒店等。这种将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生态与生活、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观,充分展现美丽乡村之魅力,吸引游客观光体验,流连忘返。

  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濯港的土,肥沃,温厚;濯港的水,灵动,清秀。

  考田河发源于黄梅县北山区,河水南流而下,在濯港桂坝地段一分为二,一支向东流入龙感湖,一支向西流入太白湖。

  考田河前身叫寻水,夏朝时有个斟鄩方国,该国灭亡之后,其遗民向南迁徙,有一支到了黄梅,依山傍水而居。斟鄩人失去城邦,将鄩字的一边去掉,改为寻,自称寻人,依傍的河流,即为寻水。西汉初年所设立的寻阳县,就是因寻水而得名,其辖域包括今黄梅全境、武穴与蕲春一部分,中心位于濯港化城山一带。

  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化城山,一座荒废的古城孤立于田野之中,只有护城河默默守候,相伴千载,不离不弃。漫步古城,眼看脚下泥土露出一些支离破碎的陶片,不禁令人幽思怀想,感慨万千:化城山,山化城,原先只有山丘,后来建起城池,历经岁月风吹雨打,又化成荒山。这就是历史,时空变幻,岁月不居。

  遥想古寻阳,也曾闻名一时,在《史记》中就出现过两次,汉武帝曾探访寻阳,并经此入江射蛟;因境内渔业发达,晋朝在寻阳设鱼梁吏,陶侃担任过此职,并留下陶母退鱼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寻阳县治南迁九江,而后便有了浔阳。白居易的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使九江浔阳声名大振。

  沿着考田河西行,伴随潺潺流水,浏览沿岸风光,心情怡然开朗。走着走着,就到了太白湖边。

  太白湖,诗仙李白曾夜宿黄梅蔡山江心寺,又泛舟于此湖,后人便命名为太白湖。太白湖自古就是渔民捕鱼与生活的地方,后来设立了国营渔场。县志记载:“太白湖中,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渔民一边捕鱼,一边唱歌,于是便有了“太白渔歌”这道风景。

  而今,“太白渔歌”已成往事,保存于方志里。还有抗日将士蔡琼率部在太白湖区作战,也在此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当年,黄梅沦陷之后,蔡琼带领新四军独立四营在太白湖一带活动,坚持与日寇周旋,并伺机作战。白湖渡,是连通黄梅南北的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寇派了一个分队驻守。1941年8月,蔡琼与第一连连长洪忠拟定了袭击白湖渡计划。在一个夜晚,洪忠带领30名游击队员,悄悄摸进桥北的日寇营房,敌人们正在呼呼大睡,不到十分钟时间,全都被游击队员消灭了。随后,游击队又袭击桥南日寇哨所,俘虏了一个班的伪军,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这次突袭,是新四军独立四营打得最漂亮的胜仗,也是日寇在黄梅遭到最惨的挫败。当时新四军五师《挺进报》报道了这一战事,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濯港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华彩篇章。在新时代,濯港人将会凝聚更高的智慧,发挥更大的力量,建设更美的家乡。

  此时,夕阳西下,大雁南飞,鸟儿归林。晚霞照射湖面,波光粼粼,远山若隐若现,更显恬淡幽静。暮色之中结束行程,我将与濯港一起迎接新一天的来临……

【编辑】:陈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