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与漆匠
老家有句顺口溜“木匠怕漆匠,漆匠怕光亮”,意思是木匠刨得光不光洁,木工做得到不到位,上了油漆,一览无余;漆匠本事如何,亮光一照,瑕疵毕现。
木匠是成人之美,漆匠是锦上添花。木匠把家具做好后,一般要放三五个月,等待契机,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上漆。三分木工,七分漆。漆匠如履薄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唤醒家具最本真的美。祖母说,你爸和你妈结婚时打家具用的生漆,先是黑红,然后越擦越亮,变为枣红,很是喜庆。
经过刮批、打磨后的家具,特别是榫卯结构、手工雕花的,最好使用传统生漆,这种漆的漆膜与油脂结合起来产生的包浆清亮润滑,即使过个几十年,依然光洁如镜,似乎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三爷做过漆匠,深知这种漆的来之不易。割漆有一整套流程:找树、砍路、捆树、刨皮、放水、割漆……每年清明过后,割漆人进山搭好窝棚,然后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辟出道路。割漆之前,在漆树上扎好架子,用柴刀割开斜口,再以特制的小容器嵌进口子下方,让生漆慢慢流入小木桶中。两小时后便可收漆。一般在一棵漆树上每隔80厘米左右,可交错开口割漆,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点,一个口子一年内可割二十次左右。割开的口子,经过三五年又会重新长拢。
质量上乘的生漆在七八月份,割漆人每天都在漆树上攀上爬下,恶劣的环境和工作强度,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割漆人为了获得“千变万化”的大漆,一次进山起码得住六个月。采集回来的生漆不能直接使用,还要进行晒、烧、熬等精炼,激活其分子结构活性。这种传统手工漆受产地、生长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成型时间三五天不等。三爷说,漆液离开漆树母体后依然是活的,漆酶与空气中的水分持续发生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色泽不仅不会黯淡,反而愈见其华。埋在内里的色漆一层一层地展开,呈现出丰富而纯粹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
给家具上这种生漆,先数十遍的髹涂——再反复研磨——之后以手推光达到光可鉴人——最后揩清,去除表面杂质、划痕。每髹一道,都要等着自然阴干,再打磨。温度、湿度都有严苛的标准,稍有不慎,则生漆病。漆层厚度、结膜硬度、打磨深度,凭的是经验,更是耐心。如此反复地髹、阴干、打磨,整个制作周期长达数月,前后工序多达几十甚至近百道,没有十分定力的人做不来。
三爷说,只有木匠做好了家具,漆匠上漆才能得心应手。木匠的活计怎样,漆匠一上手便知:家具是否平滑?接榫是否紧凑?组合是否到位?成败毫厘之间。板面刮磨不平整,漆面起波浪纹;板面推磨粗糙,易生毛刺。如果家具打得精妙无比,漆匠则不惜夸赞,传到木匠耳朵里,自然心存感激。
漆匠最懂木匠,木匠最信漆匠,他们彼此成就。三爷常默念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自身发不出声,指上更没有声,只有指与琴合作,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道理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