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政文苑 正文

城市里的光和暖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戴荣里 发布时间: 2025-01-17 15:18:00
2025-01-17 15:18:00

  若干年前,中国工人出版社的朋友对我说:写写那些一线的打工人吧!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积极贡献者。2023年春节,我和朋友一起,大年初二就踏上了采访的路。那一年我中风后身体尚未痊愈,有时奔波在采访路上,会感到头晕。但看到那些辛苦的劳动者,我就觉得自己不能停下脚步。见了一个修鞋的,就想再去采访一个卖菜的;见了一个保安,就想再去采访一个收废品的……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北京,他们为了生存,也为了城市的正常运转,积极工作着。他们的故事琐碎、细微,却又富有韵味,令人动容。这些劳动者身上,藏着最纯挚、最动人的光芒。

  《中国工人》杂志为我开设了“劳动者百态”专栏,让我有时间也有机会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其间,我接触到了许多在北京打工的男女老少,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本书,篇章各异,诉说着不同的热爱故事。每采访完一个人物,我都要兴奋好多天。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劳动者的力量。

  2024年最后一天,我与《中国工人》杂志的朋友一道,走访了几位之前采访过的劳动者。

  梅忠芳是山西人。他刚来北京时,在堂姐的饭店里打工。后来饭店经营不下去了,他就学着做修鞋生意。对很多人来说,修鞋似乎是一个让人瞧不起的行当。梅忠芳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迈出这一步。他由修鞋到修包,如今在北京已经开了两家奢侈品维修店。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他娶了贤惠的妻子,有了可爱的女儿,终于在北京安下家来,过上了其乐融融的日子。他眼光敏锐,看准了被别人忽视的修鞋、保养皮包的行业,努力钻研、做深做透。他擦皮鞋时的熟练动作和认真表情,让我感慨。他的眼神里写满对生活的憧憬。

  2023年秋天,梅忠芳把店面装饰一新,鞋、包码放得整整齐齐。他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颇具工匠精神。一次,一位耄耋老人拿来一个老式皮箱,那是他父亲留下来的上世纪初的产物,破损严重。梅忠芳反复琢磨,修理如新,让老人十分满意。梅忠芳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与家庭十分满意,脸上每天洋溢着笑容。我每次去颐和园散步,经过他店门口时就会和他打招呼。我看到,他把我写他的专栏文章用相框装裱展示在店里,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信心。

  在北京的海淀区,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经营一家地下室菜店已经二十多年。店主名叫袁新福,刚来北京时还不满三十岁,在街头卖菜。后来,有一个小区楼房竣工,居委会让他走进小区卖菜,从此便在这里扎根。没有多少时间读书的袁新福,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居委会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乡下的两个孩子得以在北京上学。如今,两个孩子都已考入大学,袁新福夫妇发自内心地感激大家的帮忙。积攒了几十年卖菜钱,袁新福在老家盖起了新房,每到年底,夫妇俩会回老家和老人们团聚,与乡亲们拉家常。

  袁新福的菜店蔬菜品质新鲜、品种齐全,深受小区居民的喜爱,也为小区里不会网购的老人带来了福音。袁新福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后代创造了更好的生活,也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便利。

  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退伍军人唐小平勤奋工作,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唐小平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位打工者,五年的军营生活,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作风,我经常看到他干活风风火火。唐小平是江西人,退伍复员后,开始在广州市干装修,后来随几个战友到北京打工。他善于钻研,踏实肯干,战友们喜欢跟着他干。他和战友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晚上七点,在群里打卡,大家互相鼓励,在大城市里“抱团取暖”。我看到,唐小平的衣服上沾满了工地的灰尘,红色安全帽衬托着他刚毅的脸庞,他个子不高,身体里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难得回家的唐小平,每当回到故乡,总喜欢和父母、孩子攀谈。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考上了大学,一个读到了高中。唐小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和朋友们相聚,他总会悄悄地把单买了。而对自己却十分“敷衍”,有时工地赶进度,他就买一瓶矿泉水、两个菜饼简单充饥。工作中,他有侦察兵般的机敏感知,也有着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每次采访他,我都会感觉到他目光中透出的坚定。谈起新年愿望,唐小平表示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和战友们一道,在这个城市里找到更多的活儿。

  有一段时间,我常在北京胡同里游走,看到一个面食店总是红红火火,附近的居民们都来这里买面食。一位憨厚壮硕的汉子站在店里,他的双手却像绣女一样灵巧,压面、出面条,做饺子皮、猫耳朵……这就是福建人陈剑芳,他年少时来北京打工,跟随老乡学会了加工面点,这一干就是二十年。胡同里的居民喜欢这个南方面点工,也喜欢吃他做的面食。大家都亲切地喊着他的名字。有一位老太太还让她学美术的孙女画了一张面点的漫画,被陈剑芳挂在面食店的门面上。陈剑芳的店很小但很干净,他轻轻捋着压面机压出来的面条,回忆着自己一年四季在这里打拼的点点滴滴。

  陈剑芳没什么业余爱好,周而复始的就是干活。在狭窄的胡同里,在京腔京味的夸赞声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偶尔和在北京的老乡们聚聚会、聊聊天,回忆故乡的一切。一儿一女在福建老家上学,是陈剑芳惦记的事。孩子们放假有时会到北京来,陈剑芳这时才能借机游览一番北京的名胜古迹。平时,他没有时间感受京城的美好。儿子初中毕业后想到北京跟爸爸学面点,陈剑芳不同意,这活儿辛苦啊!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小屋夏天憋闷,冬天寒冷。但儿子执意要来,陈剑芳不想让儿子受苦,咬了咬牙,安了一台空调。

  陈剑芳是一位善良的手艺人,他的面点四五年来一直没有涨价,我问他为什么不涨价?他说都是多年的街坊邻居,涨价不好;再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涨价也会失去顾客。这种靠体力的小本生意,陈剑芳做到了极致,做出了人情味,让他成为胡同里的“名人”。

  两年来,我采访了大量的劳动者——打短工的装修工、帮助小区打扫垃圾的环卫工、饭店洗碗工、卖地瓜的商贩、奔跑到深夜的外卖小哥……他们的心里藏着许多美好的愿望。对孩子、对父母、对故乡、对社会,他们用最质朴的感情,传递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却会为微小的成功和收获感到自豪。

  这次我们走访的这四位劳动者,是京城不同行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的身上有着人性最美、最淳朴的闪光点。他们是平凡的,却在新时代波澜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编辑】:戴荣里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