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怀古
北京的长城,黄花城是一定要看的。黄花城,因夏天漫山遍野的黄花而得名。
前些日子,我登黄花城,从东十里外的撞道口上去。撞道口在黄花城关西北,也称镇虏关。相传明军曾在此大破蒙古骑兵,遂有“镇虏”之名。史志载“撞道口,正城一道,堡城一座,过门一空”,如今关门保存完好,门洞南北上方各有一块石匾,南侧石匾上的“撞道口”清晰可见,北侧迎着风雨,石匾上的“镇虏关”已难辨清。只好将其收入相机,回家后,电脑、放大镜并用观察细节,云纹花边甚是好看,小字题款为“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刘勋”“万历五年(1577)季春吉日鼎建”。这应是重修关口后的落款,这段长城的营建历史还要往前推170余年,《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了建造日期:永乐二年(1404)。
沿着没了垛口和女墙的墙基,攀上的第一座敌台,只剩一个“摇摇欲坠”的拱顶,看得人心惊又心疼。长城两侧,花满枝头,正应了那句“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桃花杏花从城墙根儿一直铺到山下,北侧背阴处,则缀满含苞待放的花蕾。
黄花城虽没有箭扣长城险,但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是“固若金汤”。在向北的山口通道上建了三道关,头道关岩壁上有明代石刻“金汤”,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分量。为何明王朝为它下了如此大的功夫?因黄花城地处要害,是京城的北面屏障。
很多人登上长城,看到如此坚固齐整的城墙盘桓在群山之巅,把峭壁荆棘踩在脚下,不得不为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钢铁意志所折服,心中也难免会产生疑问,耗时耗力修筑这“庞然大物”值得吗?
长城,对付骑兵有奇效。游牧骑兵的特点,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而是以掠夺财富为目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长城是阻挡在骑兵面前的一堵墙,可以拦截,也可以预警,敌人必须集中力量找到薄弱点进行突破,这样就给了墙内的人们坚壁清野和集结军队的时间。因为,这堵墙是山岭之间的“高速路”。置身山海,从这座山翻到那座山,往往需要一两日,如果是大规模行军就更慢了。有了长城这条“高速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军队,敌方或许能拼力“撕”开一个缺口,但有被堵住的风险,让敌人有来无回。所以骑兵部队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敢轻易发起进攻,这也倒逼一盘散沙的草原部落形成统一的力量,结成部落联盟。
当时,修筑长城比养马性价比更高。马不耐高温湿热,离开北方适合养马的地方,极易生病。而且马的食量大,养马需要大量耕地用来种草,成本高。据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多个人。
听当地村民说,早些年山坡上还立着一块蔡将军碑。蔡将军名叫蔡凯,相传,明万历年间,朝廷派他来修缮黄花城段长城,他因工期晚了一些,又遭奸臣诬告,最后被斩首。后来,朝廷派人调查,发现蔡凯修建的长城坚固异常,石灰掺入糯米浆砌成的城墙坚如磐石,而且他的账目清晰,没有丝毫的偷工减料。于是,朝廷重新为其立碑。
在山花的陪衬下,我终于登上那座最高处的敌楼,山色尽收眼底。俯瞰西水峪水库,形如弯月,清澈明亮。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建设西水峪水库,部分长城被淹没,形成了“长城戏水”的奇观。此时此刻,忆古思今,我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