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召唤
当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完成2025年巡演,在南京、兰州、成都三地以沉浸式的现代舞台回应中华传统文化的召唤时,它不仅完成了一次对千年莫高的深情致敬,更以文艺、科技与青年的三重共振,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敦煌的魅力始于文物的“沉默诉说”——第254窟里凝固的悲悯,第112窟中反弹琵琶飞天衣袂间的飘逸,第206窟金刚力士彩塑的雄健刚劲……但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中,它们被文艺赋予了“呼吸”。
该剧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通过文艺形式将历史中的文物故事“活态化”,通过穿越时空的艺术表达,能够唤醒文物中的民族基因,唤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畏。剧中,创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壁画造像的“照搬式还原”,而是以音乐为桥、话剧为媒,让文物“走进”当代叙事。该剧讲述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张燃,与1935年受到敦煌艺术召唤的旅法画家常书鸿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两场不同结局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两代敦煌守护者为保护敦煌所付出的努力。剧中,第206窟的怒目金刚“苏醒”,主角张燃在金刚的不断追问中,感受到敦煌千年文明的召唤、被常书鸿的奉献精神感召,最终找到自我,投身敦煌艺术研究。该剧作曲金培达在创作中以“受到召唤”为眼,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敦煌歌”,创新融入中国风、异域风等,以反映人物情绪变化,表达主角张燃从懵懂、追寻到坚定的成长心路。
文艺对文物的“二次创作”,令文艺与文物趣味相生:文物为文艺提供历史厚度与审美基因,文艺则为文物注入了当代视角与情感温度。
该剧的舞台呈现,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3D特效、即时拍摄、动画与真人结合等多种科技手段,营造出“虚实共生”的效果,既保留了壁画造像的历史斑驳感,又以科技的“超现实”拓展了舞台边界,堪称“科技赋能艺术”的经典实践。
选择在万人体育馆演出,将舞台打造为一个“打开的洞窟”,通过主屏、斜屏、地屏、耳屏、数控机械推拉屏的多屏互动,快速切换1935年至2035年的多维历史时空,以真人表演结合即时拍摄,呈现电影叙事视觉。该剧也是国家话剧院在舞台剧中首次尝试AI设计,以乐尊和尚来到敦煌开凿洞窟部分为例,反复训练的loRA生成兼具史诗风格和电影质感的宏大叙事。大屏上呈现出裸眼3D效果的巨型飞机、老虎,栩栩如生的造像,动态的飞天……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呈现并非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科技手段还原“真实感”,让观众变为“参与者”,仿佛看到了初建时的敦煌盛景,更好地感受敦煌的大美。
在舞台上,科技实现了与艺术的互相成就:艺术为科技提供了人文内核,科技成为艺术表达的“新语法”。
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是这部剧创作的起点。该剧起用了国家话剧院最年轻的创作班底,200余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剧中没有说教式的“文化科普”,而是通过两代人面对理想与爱情时的抉择,将敦煌的保护、传承与青春绑定——青年的常书鸿在敦煌与爱情之间,选择了牺牲小爱,而青年的张燃则做到了“两全”……两代人的“爱情困境”与“文化使命”的碰撞,让人们看到:守护传统文化无需“牺牲”,而是找到“与自己的和解”。
敦煌的召唤永不停止——召唤的不仅是文艺的创新、科技的赋能,更是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而该剧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它让每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既保留着千年文脉,又搏动着当代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