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兵站
成都到拉萨3176公里的川藏线上,分布驻守着数十个兵站,其中有一个以数字命名的兵站——135兵站,让人记忆深刻。
川藏线上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每隔数十公里就需要修建一个兵站提供后勤支撑。兵站大多以当地地名命名,比如,雅江县城附近的兵站叫雅江兵站,理塘县城附近的兵站叫理塘兵站。从雅江兵站到理塘兵站130多公里,中途要翻越剪子弯山、卡子拉山两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按当时公路条件和车辆状况来说,中间必须再修建一个兵站才能保障官兵需求。
但这一段公路沿途尽是高山峡谷,几乎没有适合修建兵站的地方。当年选址工作组来此勘察,反复比较,终于在一个山坳里发现一块勉强能满足条件的平地。经商定,兵站就建在这里。此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图上也查不到,兵站叫什么名字好呢?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同志灵机一动,指着公路边里程碑上的数字“135”说,就叫135兵站吧。大家觉得这个提议好,于是,川藏线上唯一一个以数字命名的兵站诞生了。
135兵站海拔4100多米,开门见雪山,气温气压都极低,空气稀薄,气候无常,可谓“高高山上一群兵,方圆百里无人烟”。
受环境及保障条件限制,大多数过往部队在135兵站只吃午饭,加水加油补给后就赶往下一站,不在这里过夜。兵站官兵最渴望的就是有车队留下来住上一晚,这样他们便可以和留宿的战友们交流,多了解一些“内地”的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我随某独立汽车营上川藏线执行运输训练任务,曾在135兵站住了一晚。当我们车队还在距离兵站1公里以外时,兵站官兵就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像过节一样热闹。当天晚餐吃的是火锅,仅有红烧肉罐头、火腿肠罐头、脱水大白菜、煮干面条。但是,这也是我那趟西进东返川藏线吃的唯一一餐热饭。那时,每个车队都安排有报饭车,而报饭车打前站报的开饭时间和车队真正到站时间总难一致,车队也无法及时通报延迟情况,我们一到站只好打来只能烧半开的热水,浸泡着冷透了的饭菜吃。
当年135兵站仅有10多名官兵,他们常年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寂寞生活,连看电视新闻、读报纸杂志都是极为奢侈的事,往往是“日报变月报,一收一大抱,新闻成旧闻”。
有趣的是,兵站官兵平时无论收到亲人、朋友、同学,哪怕是妻子或女友来的信,都是大家一起阅读。兵站文书不仅管理《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纸杂志,也管理兵站每位战友的家信。每到学习日,学完报纸上的文章,就由每个战友念自己最近收到的家信。这说明当时兵站条件艰苦闭塞、官兵文化生活单调,也体现了亲密无间的战友情谊。
随着川藏公路升级改造、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135兵站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整编撤销了。那个以数字命名的兵站,那群共读家信、共享亲情的高原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往返川藏线数十趟,每次总会专门停下车,站在公路边远眺135兵站旧址,那些意志顽强、积极乐观、扎根雪域高原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纪委监委)